查看原文
其他

听说,《怒吼》要上映了!

积极向上的 重庆师范大学 2023-09-05

一座重庆城,无数英雄魂

一颗赤子心,逐梦深深情

4月22日

“重庆派”特色电影《怒吼》

将在重庆各大院线上映

再现抗战时期怒吼剧社的风采


“全重庆派”电影《怒吼》由我校教师郑正担纲导演,国网重庆电力公司与环球人文地理刊系旗下的重庆好故事影业有限公司联合摄制,重庆作协荣誉主席黄济人担任文学顾问,环球人文地理杂志社总编辑李海洲担任编剧。作为首部全“重庆派”电影,《怒吼》从项目发起、创意构思、剧本撰写、演员遴选、场景勘定到拍摄与制作全流程均由重庆籍电影人在重庆市内共同完成。

电影将红色革命题材融合进斗志昂扬的民族意识中,讲述了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重庆电力公司职员、成渝铁路局业余戏剧爱好者和平津地区流亡人士组织成立“怒吼剧社”,在抗战及解放时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动员民众投身抗战洪流,坚定必胜信念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郑正,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师,“重庆电影”的旗帜导演之一。作品从《四月旅行》、《稻收》到《爸爸的晚餐》,再到即将上映的电影《怒吼》,每一部都充分体现了郑正导演在个人艺术创作中的风格和特点。曾获得中国电影剧本最高奖“夏衍奖”、法国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国际单元奖和美国全球电影促进计划短片奖等奖项。

回溯历史长河,探寻怒吼足迹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

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

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今天,我们坐牢了,

坐牢又有什么稀罕?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


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是革命烈士、怒吼剧社成员何敬平于1948年夏在渣滓洞监狱写就。他在诗中抒发了以怒吼剧社成员为代表的所有革命志士、爱国人士们的壮志豪情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怒吼》取材于1937年9月成立的重庆市第一个业余话剧团体——怒吼剧社。郑正介绍到:“当时,怒吼剧社演出收入除维持剧社正常运转外,全部捐给抗战一线。”通过表演《保卫卢沟桥》《放下你的鞭子》《安魂曲》《牛郎织女》等剧目,剧社开启了重庆戏剧新纪元。如电影宣传语“怒山河破碎戏为炮,吼世界疮痍剧作刀”所说,剧社成员们以戏剧为武器打击敌人、教育群众,在抗日战争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剧方通过查阅史料、回忆录等方式,深入挖掘革命故事,赓续红色血脉。“胡世合惨案”便是在影片中被浓墨重彩展现的历史事件之一。电力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胡世合因纠正国民党特务的偷电行为而被活活打死,这一事件成为引发工人群众反抗的导火索。怒吼剧社接收到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决策指导,发动了近20万重庆群众发起游行来捍卫工人合法权益。国民党当局迫于压力枪毙了偷电特务,这是一场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的胜利。片中还重现了鲜为人知的“护厂运动”。在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已经溃不成军,策划了一系列的破坏活动,企图给共产党留下一个“烂摊子”。为阻止国民党残余势力进一步造成公共财产和基础设施的损坏,保证城市工业的正常运转,各电厂、水厂等单位的职工自发组织护厂运动,用生命谱写了悲壮的诗篇。

信念承载着希望,热爱传递出梦想

从处女作《歌者》到如今的《怒吼》,对电影的热爱与忠诚驱使郑正不断向前。由于大学在影视工程系学习,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使郑正的视野极大地扩展开来,郑正对电影对象的关注也从好莱坞大片等火爆作品延伸至世界范围内各式各样的优秀电影中。

“多元化的电影世界像万花筒一般令我深深着迷,在刚刚领略到电影魅力的那段时间里,从VCD到DVD,我前后买了三四千张来观看,渐渐地便有了用影片来表达思想的欲望。”

用郑正的话来讲,从影片欣赏者到表达者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以前拍电影与如今的全媒体时代大不相同,不仅拍摄条件十分艰苦,入门的门槛也很高。拍摄《歌者》时,作为导演的郑正、制片人、演员等剧组人员都是初出茅庐的电影新人,拍摄过程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虽然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坚定信念、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攻克难关。郑正坚持脚踏实地的原则,和伙伴们一起探索、实践。在学院领导、老师和学生们的多方帮助下,处女作《歌者》的创作终于在2003年顺利完成。   

此后,郑正又接连创作了《四月旅行》《稻收》《爸爸的晚餐》等作品。“对我来说,支撑自己一路走过来的信念就是简简单单的热爱。”

郑正拍摄《怒吼》并非一蹴而就。为了保证绝佳的审美体验,每个镜头往往需要经历一次次的打磨。有一次为了拍摄江边的黄昏景色,郑正及其团队下午4点抵达江边,当时的落日余晖满足了所有人对美景的期待。但当他们一切准备就绪准备开机拍摄时,却已经错过了落日最美的时刻。一场戏没有拍完,只好再找机会在同样的时间进行补拍。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如果没有长期的坚守,就不会有今天的《怒吼》。郑正的电影成长之路离不开他人的鼎力相助,这段旅程因有同路人而变得不孤单。

对郑正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众多优秀导演们尽心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无时无刻都在激励着他奋进向前。不论是过去的DVD时代还是现在的全媒体时代,许多优秀作品都反复映现在郑正的脑海中,给予郑正创作灵感。

无论在经济还是精神上,身边的许多人都曾给予郑正电影创作莫大的支持。处女作《歌者》的拍摄完成,离不开新闻与传媒学院领导、同事以及学生们的参与,在资金不足、非典疫情等不利情况下,还有一群同样热爱电影、热血追梦的朋友们也默默支持着郑正,比如《爸爸的晚餐》中饰演“爸爸”的演员就是经中国传媒大学的李勇老师推荐而参演。   

“我对他们怀有感恩之心。我想,这些人对我伸出援助之手不是为了名,更不是为了利,只是出于对电影本身的喜爱。同样,我也非常乐意去帮助年轻电影人。如果有机会对年轻的影像创作者给予帮助,完成某种意义上的‘传承’,我义不容辞。”现在,每当收到学生们提交的拍摄作业,郑正都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那股“劲儿”,就像看见了曾经的自己。

《怒吼》不仅是抗战及解放时期重庆人民救亡图存的历史宣言,也吐露出电影人艺术创作尽心竭力的心声,更体现了追梦人在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的那一份美好与坚守。就让我们心向朝阳,拥抱希望,传承信仰,携手迈向未来之光。

4月22日,我们一起去看《怒吼》吧!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采访 | 夏思扬(实习生) 全子雄(实习生)

文案 | 彭盈银 刘璐瑶

排版 | 夏思扬 张兴娟

执行编辑 | 沈薰玥 王丹 曾宏燕 夏思扬

责任编辑 | 胡帆 孙小珂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